跳到主要内容

22 九集续 1-1

第四 大品

第32经 次第住经(一)

诸比丘!有九种次第住。何等为九种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离诸欲,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而生喜与乐,具足初静虑而住。寻伺止息故,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,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离喜之故,[为舍而住,正念正知,于身正受乐,如诸圣者之宣说,舍、念乐住,具足第三静虑而住。断乐断苦故,及先前已灭忧、喜故,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,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偏1超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故,所谓“空定无边”,具足空无边处而住。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“识是无边”,具足识无边处而住。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“无所有”,具足无所有处而住。偏超无所有处,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。偏超非想非非想处,具足想受灭而住。

诸比丘!此等为九种次第住。

注1 原本有“……乃至……”应是衍生。

第33经 次第住经(二)

诸比丘!当说九种之次第住等至,谛听!谛听![善自作意,我当说。

唯然,大德!

彼诸比丘回答世尊。世尊说]:诸比丘!何等为九种次第住等至耶?

若诸欲灭时,将诸欲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诸欲灭耶?何人将诸欲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作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、乐,[具足初静虑而住。于此诸欲灭,将诸欲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必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寻伺灭时,将寻伺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寻伺灭耶?何人将寻伺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寻伺止息故,[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,]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于此寻伺灭,将寻伺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必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喜灭时,将喜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喜灭耶?何人将喜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离喜之故,[为舍而住,正念正知,于身正受乐,如诸圣者之宣说,舍、念乐住,]具足第三静虑而住。于此而喜灭,将喜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必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舍乐灭时,将舍乐数数灭而住,则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舍乐灭耶?何人将舍乐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断乐[断苦之故,及先前已灭忧、喜故,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,]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于此舍乐灭,将舍乐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必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色想灭时,将色想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色想灭耶?何人将色想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偏超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故,所谓‘空是无边’,具足空无边处而住。于此而色想灭,将色想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必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空无边处想灭时,将空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空无边处想灭耶?何人将空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‘识是无边’,具足识无边处而住。于此空无边处想灭,将空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乃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识无边处想灭时,将识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识无边处想灭耶?何人将识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‘无所有’,具足无所有处而住。于此而识无边处想灭,将识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必[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]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无所有处想灭时,将无所有处想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无所有处想灭耶?何人将无所有处想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偏超无所有处,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。于此而无所有处想灭,将无所有处想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[必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]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若非想非非想处想灭时,将非想非非想处想数数灭而住,别说:此等具寿必去欲,寂灭,已渡,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。“于何而非想非非想处想灭耶?何人将非想非非想处想数数灭而住耶?我不知此,我不见此。”若有如是言者,当可对彼而言:“友!此处有比丘,偏超非想非非想处,具足想受灭而住。于此而非想非非想处想灭,将非想非非想处想数数灭而住。”诸比丘!无诳无谄者,必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言“善哉”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,归命合掌而奉事。

诸比丘!此等为九种次第住等至。

第34经 涅槃经1

如是我闻。一时,具寿舍利弗住王舍城之迦兰陀竹园。具寿舍利弗于此告诸比丘言:友等!此涅槃者是乐。友等!此涅槃者是乐。

如是言时,具寿优陀夷对具寿舍利弗言:友舍利弗!于此处无所受,云何此处有乐耶?友!此处无所受故,此处正是有乐。友!有五妙欲。何等为五妙欲耶?

即眼所识之色者,为可爱、可亲、可意、爱色、引欲、可染。耳所识之声者,[为可爱、可亲、可意、爱色、引欲、可染]。鼻所识之香者,[为可爱、可亲、可意、爱色、引欲、可染],舌所识之味者,[为可爱、可亲、可意、爱色、引欲、可染]。身所识之触者为可爱、可亲、可意、爱色、引欲、可染。友!此为五妙欲。友!若缘此五妙欲所生之乐喜,友!此称之为欲乐。

友!此处有比丘,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、乐],具足初静虑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欲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欲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寻伺止息故,[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,]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寻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寻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离喜故,为舍而住,正念正知,于身正受乐,如诸圣者之宣说,舍、念乐住,]具足第三静虑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喜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喜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者断苦[断乐之故,及先前已灭忧与喜故,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],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舍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舍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,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偏超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故,所谓“空是无边。”具足空无边处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色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,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色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“识是无边”,具足识无边处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空无边处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空无边处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“无所有”,具足无所有处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识无边处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识无边处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偏超无所有处,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。友!此比丘依此住而住,若与无所有处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。如是,彼若与无所有处俱行之想、作意现行,此为其病。友!然而世尊说:“病者,此是苦。”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友!复次,有比丘偏超非想非非想处,具足想受灭而住,以慧而观,诸漏尽。友!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。

注1 参照四十一经

第35经 牛经1

诸比丘!譬如有山中之牛,为愚痴、不聪明而不知地,不能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。彼如是思念:“我宜往未曾往之方,食未曾食之草,饮未曾饮之水。”彼未善安置前足即举后足,不能往未曾往之方,不能食未曾食之草,不能饮未曾饮之水,而彼止足于前,思念:“我宜往未曾往之方,食未曾食之草,饮未曾饮之水”而不还安稳处。何以故耶?诸比丘!彼山中之牛者,为愚痴、不聪明而不知地,不能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。

诸比丘!如是,此处有一类比丘,为愚痴、不聪明而不知地,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、乐,]不能善巧具足初静虑而住。彼乃不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不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止息寻伺,[成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,]当可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”彼为止息寻伺故,[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,]不能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彼如是思念:“我宜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、乐,]当可具足初静虑而住。”彼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、乐,]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。诸比丘!此比丘名为从二边而堕,从二边而退。犹如彼山中之牛,为愚痴、不聪明而不知地,不能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山中之牛,为贤察聪明而知地,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。彼如是思念:“我宜往未曾往之方,食未曾食之草,饮未曾饮之水。”彼安置前足已而举后足,往于未曾往之方,食未曾食之草,饮未曾饮之水。而彼止足于前而思念:“我宜往未曾往之方往,食未曾食之草,饮未曾饮之水。”而还安稳处。何以故耶?诸比丘!彼山中之牛者,为贤察聪明而知地,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。

诸比丘!如是,此处有一类比丘,为贤察聪明而知地,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与乐,]善巧具足初静虑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止息寻伺,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。]当可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”彼乃不损第二静虑,为寻伺止息故,[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。]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离喜,[为舍而住,正念正知,于身正受乐,如诸圣者之宣说,有舍与念而乐住,]当具足第三静虑而住。”彼乃不损第三静虑,为离喜故,[为舍而住,正念正知,于身正受乐,如诸圣者之宣说,舍、念乐住,]具足第三静虑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断乐[断苦,及先已灭忧与喜故,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],当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”彼乃不损第四静虑,为断乐断苦,及先已灭忧、喜故,为舍念清净。]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偏超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,所谓空定无边,当具足空无边处而住。”彼乃不损空无边处,偏超色想,[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,所谓“空是无边。”具足空无边处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‘识是无边’,当具足识无边处而住。”彼乃不损识无边处,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“识是无边”,具足识无边处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‘无所有’,当具足无所有处而住。”彼乃不损无所有处,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“无所有”是,具足无所有处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偏超无所有处,当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。”彼乃不损非想非非想处,偏超无所有处,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。

彼乃能习行、修习、多修其相,能善安立,如是思念:“我宜偏超非想非非想处,当具足想受灭而住。”彼乃不损想受灭,偏超非想非非想处,具足想受灭而住。

诸比丘!比丘者,出入等至时,其心柔软、堪任,以柔软、堪任之心,善修习无量之等至,若能善修习无量之等至,则各各当证知、现证之法,于倾心而当证知、现证,随处而获得现见力。

若彼欲:“领受多端神变,以一身为多身,[以多身为一身,或现或隐,越过墙壁山崖而无碍,如于虚空;出没于地中,如于水;行于水上而无坏,如于地上;于虚空结跏趺坐而行,如飞鸟;有大神通、大威德,以手们摸此日月,]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。”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。

若彼欲:“以清净、超人之天耳界,[俱闻远、近、天、人之声。”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。

若彼欲:“以心偏知他有情、他人之心,了知有贪心为有贪心,[了知离贪心为离贪心,了知有嗔心为有嗔心,了知离嗔心为离嗔心,了知有痴心为有痴心,了知离痴心为离痴心,了知略心为略心,了知散心为散心,了知大心为大心,了知非大心为非大心,了知有上心为有上心,了知无上心为无上心,了知定心为定心,了知非定心为非定心,]了知解脱心为解脱心,了知不解脱心为不解脱心。”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。

若彼欲:“随念种种宿住,谓:一生、二生、三生、四生、五生、十生、二十生、三十生、四十生、五十生、百生、千生、百千生、多坏劫、多成劫、多成坏劫,我于彼处,如是名,如是姓,如是色,如是食,如是受乐苦,如是寿量,于彼处没……乃至……生于此处,]具如是行相、名称而随念宿住”,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。

422 若彼欲“以清净、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[生死……乃至……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、胜、好色、恶色、善趣、恶趣”,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。

若彼欲“漏尽之故,无漏之心解脱、慧解脱,于现法自证知、]现证具足而住”,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。

注1 清净道论原典一五二页(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卷三0五页)。

第36经 静虑经

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初静虑而诸漏尽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二静虑而诸漏尽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三静虑而诸漏尽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四静虑而诸漏尽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空无边处而诸漏尽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识无边处而诸漏尽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无所有处而诸漏尽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非想非非想处而诸漏尽。

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初静虑而诸漏尽。如是斯言者,缘何而言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与乐,]具足初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,于稻草人、土堆练习,于后时能远射,能射而不误1,能坏大集体。诸比丘!如是,有比丘,离诸欲,[离诸不善法,为有寻有伺,从离生喜与乐,]具足初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者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初静虑而诸漏尽,如是言者,则缘此而言。

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二静虑而[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何而言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为寻伺止息故,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从三摩地生喜、乐,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,于稻草人、土堆练习,于后时能远射,能射而不误,能坏大集体。诸比丘!如是,有比丘,为寻伺止息故,成为内净,心达一趣,为无寻无伺,有从三摩地生喜、乐,具足第二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二静虑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则缘此而言]。

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三静虑而[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何而言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为离喜故,为舍而住,正念正知,于身正受乐,如诸圣者之宣说,舍、念乐住,具足第三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,于稻草人、土堆练习,于后时能远射,能射而不误,能坏大集体。诸比丘!如是,有比丘,离喜之故,为舍而住,正念正知,于身正受乐,如诸圣者之宣说,舍、念乐住,具足第三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三静虑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此而言]。

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四静虑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何而言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断乐断苦故,及先已灭忧、喜故,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,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,于稻草人、土堆练习,于后时能远射,能射而不误,能坏大集体。诸比丘!如是,有比丘,断乐[断苦故,及先已灭忧、喜故,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,]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色类、受类、[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谓:是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]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第四静虑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此而言。

四 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空无边处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何而言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偏超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故,所谓:“空是无边”,具足空无边处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[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]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,于稻草人、土堆练习,于后时能远射,能射而不误,能坏大集体。诸比丘!如是,有比丘,偏超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故,所谓:“空是无边”,具足空无边处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受类、想类、[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]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空无边处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此而言。

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识无边处[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何而言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“识是无边”,具足识无边处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,于稻草人、土堆练习,于后时能远射,能射而不误,能坏大集体。诸比丘!如是,有比丘,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“识是无边”,具足识无边处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识无边处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此而言]。

诸比丘!我说:依止于无所有处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何而言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“无所有”,具足无所有处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受类、想类、[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而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而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于彼处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

诸比丘!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,于稻草人、土堆练习,于后时能远射,能射而不误,能坏大集体。诸比丘!如是,有比丘,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“无所有”,具足无所有处而住。彼乃观彼处之受类、想类、行类、识类之诸法为无常、是苦、是病、是疮、是刺、是痛、是疾、是他、是灭坏、是空、是无我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。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,而引心于不死界,为“此乃寂静,此乃殊妙,谓:一切行之寂灭、一切依之定弃、渴爱之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”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。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,依其法爱、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,为化生者。]于彼处3般涅槃,由彼世得不还之法。诸比丘!我说依止于无所有处而诸漏尽。如是言者,缘此而言。

诸比丘!如是,乃至有想等至而了知通达。诸比丘!然而,非想非非想处与想受灭之处者,说:“诸比丘!为等至善巧而出等至,善巧静虑比丘之出入等至之后,所当正知。”

注1 “能射而不误”(akkhanavedhi)。依别辞者,“射如电光。”

2 “空无边处”下面,原本有(jhanam)一语,当除掉。

3 “于彼处云云”,于原本有误,应知如前面。